凤凰彩票官方网站 - 互动百科
凤凰彩票登录2023-11-28

凤凰彩票官方网站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系列解读⑭树立大食物观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作者 :赵思诚、王国刚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顺应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调整趋势 ,保障食品供给数量充足、质量过硬、结构适配 , 是我国农业生产 的重点任务之一 。而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是新时期保障我国食品市场供需平衡和居民营养健康 的重要抓手。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 ,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吃得饱”“吃得好”之外进一步倡导“吃得健康”,深挖潜力构建更为全面的食品供给体系, 是树立大食物观的题中之义 。

  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居民收入提高,我国居民的食品消费结构发生显著调整,口粮消费不断下降 ,水果、蔬菜与畜产品消费持续增长 。2021年我国人均口粮消费131.4公斤 ,相较于2013年下降11.3%;人均禽肉消费量26.5公斤 ,增长55.1% ;人均蛋类消费量13.2公斤 ,增长61% ;人均奶类消费14.4公斤,增长23.1% ;人均水产品消费14.2公斤 ,增长38.5% ;居民食品消费多元化趋势十分明显 ,畜禽产品消费快速增长,膳食营养水平不断提升 。居民食品需求结构变化直接反映于食品进口端,2021年,我国食品进口额再创历史新高,全年进口额高达1354.6亿美元,同比增长25.4% 。进口额排在前五位的食品品类分别是肉类、粮食 、水产品 、乳制品和水果,五项进口额均超过百亿美元。

  粮食安全概念应当与居民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相适应 ,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仍然存在“米袋子”提得多、“菜篮子”提得少 ,“供给端”提得多、“需求端”提得少的“两多两少”问题。未来一段时间内,粮食安全概念应当向食物安全逐步转变 ,除了稻谷 、小麦、玉米 、大豆等粮食作物之外,也需要将肉、蛋、奶、菜、果等品类纳入考虑范围 ,在更广泛的基础上讨论数量安全和自给能力问题 ,力争实现主要食品供需动态平衡。

  食品消费结构调整直接影响居民营养健康情况 。总体而言,我国居民营养供给快速增长 ,蛋白质、脂肪与能量供给充足,动物蛋白供给明显增加 ,居民人均每日能量供给量达到3400千卡 ,能够满足居民营养需求 。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健康”,居民营养水平提升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 是膳食结构不平衡,居民营养供给存在短板 。当前我国居民精加工谷物食用多而全谷物与杂粮食用少 ,红肉食用多而白肉食用少 ,蛋类食用多而奶类食用少,油、盐、糖消费过多而各类维生素与钙 、铁等微量元素摄入不足,居民营养过剩与营养缺乏问题同时存在,大量居民处于“隐性饥饿”状态 。

  其次是膳食结构不平衡导致肥胖与慢性病患病率增长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科学研究报告(2021)》的统计结果,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或肥胖比例已经超过50% ,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经达到19.0% ,而超重肥胖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的主要诱因之一 。当前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 ,膳食结构变化对居民营养健康 的影响不容忽视。

  最后是城乡居民营养供给仍有差距,老龄人口的营养健康状况需要引起关注 。农村居民肉类消费以红肉为主 ,维生素 、钙等营养素供给水平相较于城镇更低 。农村居民营养不良 、贫血 的发生率也高于城市地区 ,而农村居民对高血压问题 的知晓率、控制率和治疗率均显著低于城市居民。当前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部分老龄人存在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 ,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贫血率达到10% ,新冠疫情背景下,老年人营养不良问题仍需高度警惕。

  需求端 ,首先 ,树立科学的膳食营养观 ,倡导均衡饮食结构 。宣传低油 、盐饮食与粗粮 的营养健康作用 ,降低居民精粮消费倾向,控制钠盐与脂肪摄入 。推广普及禽肉、水产等白肉的健康功效与营养价值 ,倡导居民使用白肉消费替代猪肉消费 ,促进肉类消费多元化,从饮食层面降低各类慢性疾病发病率,提升居民营养健康水平。其次,开展节粮动员,树立节粮减损意识 ,遏制饮食铺张攀比 。厉行节约,倡导科学点餐 ,狠抓食堂浪费,持续关注外卖行业中 的点餐过量和畜禽养殖过程中的饲料粮浪费问题 ,多渠道“堵漏” ,通过“食”端 的调整 ,实现“农”端 的节粮减损目标,降低食品供给体系的压力 。

  供给端,首先,多渠道构建食品供给体系。以粮食为基础,在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 ,通过设施农业 、生物技术等手段,按照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宜林则林 的原则 ,向山水林田湖草沙要食物,充分利用广袤 的国土资源 ,有效缓解我国人均耕地不足 的窘境 。其次,重点关注蛋白饲料粮 的供给问题。发展低蛋白日粮技术 ,着重研发大豆蛋白替代产品,推动小品种氨基酸生产核心技术突破,加大对新型限制性氨基酸生产技术 的支持,满足低蛋白日粮配制需求 ,适度降低饲料中豆粕等蛋白原料用量,逐步降低养殖行业对进口大豆蛋白的依赖。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植技术 ,努力实现“玉米不减产 、多收一季豆”的政策目标。做好玉米大豆 的协同发展的研判工作 ,尽可能提升我国 的大豆自给能力。

动物史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作者:陈怀宇(河南大学特聘教授)

  动物史已经在国际学界引起了持续 的关注。在2022年8月下旬波兰波兹南市举行的第23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 ,开幕式安排 的主题发言第一场便 是“动物史和人类史 的交互演进”,强调“动物 的主体性”“人类记录中 的动物”“动物 的展现”“野生和家养动物 的管理”四方面 的研究 。这充分说明了动物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前沿性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动物,人类历史的发展也 是和动物共生 的历程。当然 ,从自然史 的角度而言 ,动物 的历史要比人类的历史久远得多 。

  进入人类世之后 ,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 ,而动物的活动范围不断缩小,特别 是启蒙时代以来,人类被视为万物之灵 ,地位凌驾于自然界 的动物之上 。人口在二战后爆发式增长 ,工业化在全球迅猛发展 ,与之相伴随 的 是自然生态环境 的恶化 ,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下一代能亲眼看见的动物越来越少 。这种危机促使学者从将动物看作是客体和资源使用转向思考与动物共存共生。当国际学界出现这样的自觉意识之后,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史作为一门新兴学问应运而生。动物史试图从动物的角度 ,分析动物如何参与并塑造人类 的社会生活 ,帮助人类重新定义自身 。动物史也关注环境和生态危机 ,因此可以说是环境史的延伸。此外,与传统科技史主要将动物视为人类思考和研究 的客体相比 ,动物史特别增加了关怀动物生存状况 的伦理维度,因此为传统科技史增加了人文面相 。

  近二十年来动物史研究蓬勃发展,但仍然面临很多挑战。首先 ,动物史作为一门史学新兴领域 ,在史料的选择和运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局限,因为动物本身并无语言文字,也不能创造出图像材料。人类对动物史的认识,必须仰赖自身创造 的史料,包括语言文献 、视觉图像 、传说和口述资料等。因而历史学者在阐述史料中呈现的所谓动物的声音和动物的能动性时要特别小心谨慎。

  其次,目前动物史所探讨 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局限于与人类关系密切 的动物 ,特别 是脊椎动物和哺乳动物 。这些动物长期以来被当作人类重要 的营养来源,在远古时期参与了人类历史进化,历史上也被用来制作皮毛用品 ,甚至成为人类精神和文化生活 的一部分 。人类从动物那里获得灵感,创造文学 、艺术 ,再现动物。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动物,如牛、马等 ,留存下来 的史料较为丰富 ,而相当多的未驯化的野生动物,如麋鹿等 ,古人与其接触不多,留存下来 的史料较少 。甚至大熊猫这种现在大家广为熟知的动物,直到近代才引起广泛关注 ,古代 的史料相当有限 。至于一些海洋动物,如鲸鱼 、鲨鱼、海星等 ,古人也所知甚少,因而留下来 的史料不多 。这些都给更为全面广阔 的动物史研究带来很多困难 。

  最后,动物史主要由欧美学者倡导,目前动物史研究并没有出现国际性学会和组织,在大学和研究院也没有学系和研究所等学科建制 ,仅在美国纽约大学等少数学校设立了以动物研究为主修的专门学位,完备性尚待时日 。

  动物史虽然面临学科建制不成熟的挑战,不过也存在着发展机遇 ,出现了不少国际项目以及合作计划 。动物史研究 的论文也经常出现在一些期刊上,比如《社会与动物》等,这些期刊不仅仅限于动物史 ,大多是广义的动物研究 。此外 ,还有不少出版社出版动物史系列丛书 。中文学界也将陆续推出一系列海外动物史重要论著的中译本以及中国学者原创的学术研究作品 。显然,未来动物史研究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

  动物史受到去欧洲中心主义、去殖民主义的影响 ,出现全球史研究 的趋势 ,比如美国历史学家特劳特曼在其著作《大象与国王:环境史》中探讨了大象在埃及 、两河流域 、印度、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 的政治意义,特别 是王室用大象进行祭祀、狩猎和展示来构建王权的象征性意义 ,以及大象在南亚和东南亚历史上所发挥 的军事作用,甚至也涉及了大象在近东地区和欧洲作为战争工具的流布 。

  值得注意 的是 ,研究者近年来尤为关注亚洲 的动物史 。历史上,来自中亚、南亚和东南亚 的各民族通过丝绸之路 ,将一些动物作为贡品或者贸易物品带到东亚;基于亚洲历史上各国之间 的互动和交流,动物外交成为学者关注 的重点 。此外,欧美探险家、考古学家和收藏家在丝绸之路沿线 的考古遗址和古代遗址中发现和收集了许多写本和铭文,这些丰富的文献以多种不同的语言写成,包括于阗语、中古波斯语、蒙古语、粟特语 、西夏语 、藏语、吐火罗语和突厥回鹘语等 。对这些文献中出现的动物进行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亚洲的动物文化及其在塑造亚洲历史乃至更广阔的人类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

  关于亚洲动物史研究,除了上述关注重点 ,近年来欧美学术界还出现了一些重要作品 ,如耶鲁大学教授米哈伊尔的奥斯曼帝国埃及动物史 、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布姆加德的马来世界猛虎研究等等 。在一些学术会议和工作坊,也频频出现有关亚洲动物史 的议题 。越来越多 的研究亚洲地区的学者 ,无论研究文学 、历史还 是宗教 ,都开始重视动物研究,并将动物研究的新方法与文本分析的传统方法结合起来 ,以揭示动物在传统和近代亚洲经济以及社会文化生活中 的地位、功能和角色 。

  动物史 的发展与人类的现实关怀紧密结合在一起。未来的动物史研究应该继续拓展地理范围,从跨国和全球 的视角,关注不同族群如何记录动物的活动及其对人类生活 的影响,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动物史研究进一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从科技角度对人与动物之间 的关系进行研究 ,近些年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和脑成像领域。美国动物行为学家斯洛波奇科夫与计算机专家合作 ,通过一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翻译器,将动物 的声音 、脸部表情、肢体动作译成人类能懂的语言 ,实现人与动物更为密切 的情感交流。而另一位美国学者伯恩斯则用脑成像技术试图理解动物的心理活动 。这些科技发展,可能会重新定义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难以预料 的挑战 。面对这些关涉人类社会发展的前瞻性议题 ,动物史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思考人与动物 的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后世 的永续发展提供一个健康 的环境 。

  《光明日报》( 2023年01月09日 14版)

中国网客户端

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9语种权威发布

凤凰彩票地图